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合影
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由马文昭院士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,张宏权教授为现任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主任。本学科是国内最早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,1989年被评为国家教委的重点学科,1996年被列为“211工程”重点学科。经过几代专家和学者的辛勤耕耘、开拓进取,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多项丰硕成果,已位于国内该领域领先地位。现有教职员工13人,其中教授1人,研究员1人,副教授4人,助理教授/副研究员1人,讲师2人,副主任技师2人,主管技师2人。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。在202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,北大医学解剖组胚学科位列全球35名。
组织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。教研室本科教学以“组织学与胚胎学”课程为主,辅以“肿瘤侵袭转移的转化医学基础”选修课,并为肿瘤及生殖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3门课程。教研室积极开展教学改革,建立数字虚拟切片,建设线上组织学实验课,坚持以临床问题为牵引、以基础知识为主导、以科研思路为启发、以思政人文为渗透、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立体化教学,从而培养创新性复合型医学人才:积极进行构建《组织学与胚胎学》课程思政建设及混合式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研究。刘斌和唐军民教授主编的5部教材获得了国家级、卫生部、教育部和北京市的奖励;唐军民教授负责的《组织学与胚胎学》课程荣获北京市精品课程;张宏权教授是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5版《组织学与胚胎学》主编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《组织学与胚胎学》副主编。教研室多位教师在基础医学院、北京大学及北京市讲课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;获得基础医学院、医学部优秀教师奖,教改优秀奖及特等奖;教学团队多次荣获基础医学院及北京大学医学部“优秀教学团队”称号。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刘斌教授率先完成人卵的体外受精与培养,为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做出了突出贡献。 该科研成果于198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技术进步一等奖。
2009年以来在学科带头人张宏权教授的领导下,教研室围绕基础医学前沿方向及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展开研究,翻开了新的研究篇章,创造了新的科研高峰,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。结合教研室的历史和现状,目前主要有以下研究方向:1.恶性肿瘤转移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制;2.中胚层发育分子基础和肿瘤转移和耐药的分子机制;3.肿瘤表观遗传调控及发育表观遗传学调控:4.细胞微环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:5.脊椎动物胚胎前后极性建立的分子机制。
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、面上项目、科技部重大项目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、面上项目等多项基金资助。在国际著名杂志包括Cell、MolecularPsychiatry、Molecular Cell、Nature Communications、Science Advances等发表SCI论文150余篇。学系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和影响力,谋划新时代学科发展新格局,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,注重培养优秀的复合型青年人才,努力为北京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。
本教研室承担多项社会服务,包括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、法人代表;中国解剖学会组织胚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、常委、委员:中国解剖学会医学发育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:北京解剖学会副理事长、常务理事、秘书长:中国抗癌协会理事: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、委员、秘书长;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;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;中国生理学会基质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、委员。